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频道 > 综合资讯
面对“月薪过万”的期待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妨“双向奔赴”
综合资讯
中国青年报
2021-12-14
分享:

  近日,一份社交平台发布的大中学生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38.5%的大中学生期待自己毕业能够拿到1-2万元月薪,14.8%的大中学生期待毕业月薪在3万元以上,两者合计超过五成。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期望薪资普遍较高#的话题讨论中,许多已经工作的网友认为,调查呈现的中大学生收入预期显著高于市场薪资水平,有“坐地空想”之嫌。

  此前曾有其他平台机构对大学生展开类似调查,其结果同样显示大学生的期望薪资普遍过万元。对大学生尤其是自恃有“名校光环”傍身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而言,月薪过万元对应的生活水平,似乎成为他们一种自然而然的期待。

  正如有网友在热搜话题中所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根据北京市人社局的数据,即便是薪资水平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北京,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也不过在4000-11000元/月之间。从专业细分统计上看,平均薪资在北京能达到或接近“万元大关”的专业领域堪称凤毛麟角。从这些数据推断,刚一毕业就月薪过万元,必然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的期望薪资与用人单位实际给出的待遇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乖离。对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估计都是劝身边的大学生现实一点,心气不要太高,先找到一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再说。单论求职策略,这样的建议当然不乏理性。就算找不到收入合意的工作,大多数大学生也会先步入职场,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将大学生的薪资诉求完全等同于“眼高手低”,却未必公道、客观。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也快速增长。这造成了今天的大学生在预估个人收入时,呈现出普遍的“进步主义”心态。理性地看,大学生对薪资的期待当然有其缺乏阅历、过度乐观的一面。但是,当大学生看到经济数据屡创新高、“造富神话”不断上演,城市生活成本也随之上升时,有较高的薪资期待,也属正常。

  之所以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是很多人把用人单位的“出价”视为薪资水平的合理“锚点”。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应是平等谈判的关系。不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还是朴素价值观下的“合理价格”,都需在双方的接触、沟通、磨合中确定,而不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决定。

  事实上,求职者的平均期待,会直接影响到雇佣方给出的薪水,这也决定了一家单位能不能招到想要的人。某种程度上,市场的薪酬水平,也是由求职者的预期参与塑造的。大学生想拿的薪水和用人单位愿付的薪水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既然存在差距,双方就该“双向奔赴”,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互相靠近对方的预期,最终达成一致。对用人单位而言,当然不是说大学生想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反过来说,社会舆论也不应单方面要求大学生“适应现实”,一味否定其期待。

  一方面,大学生确实需要加强社会历练,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职场现状,如此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求职资本有更精准的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预期,而不至于不顾现实。另外,如果一时找不到符合预期的工作,大学生不妨在先接下一份工作的同时专注于提升自我,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期待。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看到:社会环境在变,今天的年轻人也在变。尽可能满足年轻人的期待,既是招收新鲜血液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如果用人单位给出的条件与求职者的期待相去过远,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失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首页 > 就业频道 > 综合资讯
面对“月薪过万”的期待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妨“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
综合资讯
2021-12-14
+关注就业频道
扫描二维码

  近日,一份社交平台发布的大中学生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38.5%的大中学生期待自己毕业能够拿到1-2万元月薪,14.8%的大中学生期待毕业月薪在3万元以上,两者合计超过五成。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期望薪资普遍较高#的话题讨论中,许多已经工作的网友认为,调查呈现的中大学生收入预期显著高于市场薪资水平,有“坐地空想”之嫌。

  此前曾有其他平台机构对大学生展开类似调查,其结果同样显示大学生的期望薪资普遍过万元。对大学生尤其是自恃有“名校光环”傍身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而言,月薪过万元对应的生活水平,似乎成为他们一种自然而然的期待。

  正如有网友在热搜话题中所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根据北京市人社局的数据,即便是薪资水平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北京,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也不过在4000-11000元/月之间。从专业细分统计上看,平均薪资在北京能达到或接近“万元大关”的专业领域堪称凤毛麟角。从这些数据推断,刚一毕业就月薪过万元,必然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学生的期望薪资与用人单位实际给出的待遇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乖离。对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估计都是劝身边的大学生现实一点,心气不要太高,先找到一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踏踏实实干上几年再说。单论求职策略,这样的建议当然不乏理性。就算找不到收入合意的工作,大多数大学生也会先步入职场,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将大学生的薪资诉求完全等同于“眼高手低”,却未必公道、客观。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也快速增长。这造成了今天的大学生在预估个人收入时,呈现出普遍的“进步主义”心态。理性地看,大学生对薪资的期待当然有其缺乏阅历、过度乐观的一面。但是,当大学生看到经济数据屡创新高、“造富神话”不断上演,城市生活成本也随之上升时,有较高的薪资期待,也属正常。

  之所以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是很多人把用人单位的“出价”视为薪资水平的合理“锚点”。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双方应是平等谈判的关系。不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还是朴素价值观下的“合理价格”,都需在双方的接触、沟通、磨合中确定,而不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决定。

  事实上,求职者的平均期待,会直接影响到雇佣方给出的薪水,这也决定了一家单位能不能招到想要的人。某种程度上,市场的薪酬水平,也是由求职者的预期参与塑造的。大学生想拿的薪水和用人单位愿付的薪水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既然存在差距,双方就该“双向奔赴”,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互相靠近对方的预期,最终达成一致。对用人单位而言,当然不是说大学生想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反过来说,社会舆论也不应单方面要求大学生“适应现实”,一味否定其期待。

  一方面,大学生确实需要加强社会历练,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职场现状,如此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求职资本有更精准的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预期,而不至于不顾现实。另外,如果一时找不到符合预期的工作,大学生不妨在先接下一份工作的同时专注于提升自我,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期待。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看到:社会环境在变,今天的年轻人也在变。尽可能满足年轻人的期待,既是招收新鲜血液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如果用人单位给出的条件与求职者的期待相去过远,就可能在人才竞争中失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