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频道 > 综合资讯
文化创新重在人才培养
综合资讯
《中国教育报》
2020-12-15
分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创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传播的主体力量,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造就新一代青年文创人才?要着眼于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着眼于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着眼于发挥多学科学习与产学研合作的跨界优势,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引领性、复合型文创人才。 

  对于文创人才来说,核心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让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展现出具有时代感和世界性的魅力;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在全民族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逐渐成为文化强国。

  在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这种文化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也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地球越来越小,但人类的心胸不能越来越小。1985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 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尽管全球化是由西方国家发起并推动的,与之相伴的是西方经济、科技风靡全球,但西方文化却没有被普遍接受,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恐怖问题凸显等都源于一些保守文化观念、极端文化观念。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向世界各国广为传播但不以征服为目的,是多元一体的“和”的文化,而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基于一神论的“同”的文化,前者是适应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的,后者却会带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文化冲突。因此,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理念对未来全球化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呼唤我国文创人才创造出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国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来,让中国的文化成为人类新文明构建的重要推力与基石。

  文创人才能力的核心在文化创造力。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创理念强调的是以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来看待文化发展,而不是固守文化的传统形式、封闭形式、静止形式。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拥有敏锐的文化观察力与文化想象力。观察一种文化形式,体悟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与个人经验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想象、创造崭新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概念、四大天王形象,在当代时尚摄影中就有着全新的阐释,而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代流行音乐表演中就有着惊艳的表现。传统与时尚、流行的结合突出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意能力,极具个性化与时代感。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懂得文化又懂得科技。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曾作了一次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谈到文理分科教育带来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倡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时过七十年看此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本人的文理知识结构很完整,这是其创造力的重要支撑。钱学森先生也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因此他很感谢作为音乐家的夫人。今天要培养文化创造力,更应意识到,没有科技的文化是边缘的,没有文化的科技是乏味的。事实上,在清华大学,学物理的学生能够写出得到国际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学热能工程的学生能够导演出唯美而叫座的国产动漫电影,学材料工程的学生能创造出热播的网络音乐剧,都得益于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是文化人又是生意人。当代文创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文创+”的跨业态融合,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实质是将文创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从国际经验看,要提升文化创造力,培育“文创+”的新型文化业态,关键是基于文化IP的品牌授权业发展。这种能力体现在善于挖掘各类文化产品的核心情感元素、价值元素,将其名称、标识、形象、故事等形成IP并进行多样化的商品与服务授权。全球范围的授权市场份额每年接近3000亿美元,从增速上看,欧美等成熟市场每年1.7%的增速,中国则达到9.2%的增速。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都很重视创造文物IP,开发周边创意产品,吸引了大量粉丝。

  文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培养大批既有文化使命感又有文化创造力的青年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全球文化视野,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商业与科技素养,是引领性的、复合型的人才,是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进步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首页 > 就业频道 > 综合资讯
文化创新重在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报》
综合资讯
2020-12-15
+关注就业频道
扫描二维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创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传播的主体力量,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造就新一代青年文创人才?要着眼于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着眼于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着眼于发挥多学科学习与产学研合作的跨界优势,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引领性、复合型文创人才。 

  对于文创人才来说,核心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让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展现出具有时代感和世界性的魅力;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在全民族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逐渐成为文化强国。

  在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这种文化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也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地球越来越小,但人类的心胸不能越来越小。1985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 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尽管全球化是由西方国家发起并推动的,与之相伴的是西方经济、科技风靡全球,但西方文化却没有被普遍接受,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恐怖问题凸显等都源于一些保守文化观念、极端文化观念。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向世界各国广为传播但不以征服为目的,是多元一体的“和”的文化,而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基于一神论的“同”的文化,前者是适应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的,后者却会带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文化冲突。因此,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理念对未来全球化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呼唤我国文创人才创造出更多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国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来,让中国的文化成为人类新文明构建的重要推力与基石。

  文创人才能力的核心在文化创造力。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创理念强调的是以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来看待文化发展,而不是固守文化的传统形式、封闭形式、静止形式。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拥有敏锐的文化观察力与文化想象力。观察一种文化形式,体悟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与个人经验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想象、创造崭新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概念、四大天王形象,在当代时尚摄影中就有着全新的阐释,而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代流行音乐表演中就有着惊艳的表现。传统与时尚、流行的结合突出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意能力,极具个性化与时代感。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懂得文化又懂得科技。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曾作了一次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谈到文理分科教育带来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倡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时过七十年看此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本人的文理知识结构很完整,这是其创造力的重要支撑。钱学森先生也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因此他很感谢作为音乐家的夫人。今天要培养文化创造力,更应意识到,没有科技的文化是边缘的,没有文化的科技是乏味的。事实上,在清华大学,学物理的学生能够写出得到国际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学热能工程的学生能够导演出唯美而叫座的国产动漫电影,学材料工程的学生能创造出热播的网络音乐剧,都得益于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要培养这样的文化创造力,就要既是文化人又是生意人。当代文创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文创+”的跨业态融合,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实质是将文创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从国际经验看,要提升文化创造力,培育“文创+”的新型文化业态,关键是基于文化IP的品牌授权业发展。这种能力体现在善于挖掘各类文化产品的核心情感元素、价值元素,将其名称、标识、形象、故事等形成IP并进行多样化的商品与服务授权。全球范围的授权市场份额每年接近3000亿美元,从增速上看,欧美等成熟市场每年1.7%的增速,中国则达到9.2%的增速。近年来,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都很重视创造文物IP,开发周边创意产品,吸引了大量粉丝。

  文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培养大批既有文化使命感又有文化创造力的青年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全球文化视野,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商业与科技素养,是引领性的、复合型的人才,是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进步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