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频道 > 高校资讯
“把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各项工作风向标”
高校资讯
光明日报
2021-06-01
分享:

  编者按: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让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高校头疼和焦心的恰是这两点,追求就业率可能会损失就业质量,注重就业质量,那就业率怎么办?他们是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最不能忽视的部分,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一个“落点”,考验着这类高校办学及就业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事无巨细的实践中,有哪些好想法可供大家参考?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周宏力和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栋梁,从特色和细部切入,共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之道。

  

  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

  记者:做好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宏力(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做好就业工作,重视与否很关键。学校党委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揪住“一把手工程”这个推动毕业生就业的“牛鼻子”,从办学理念到教育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服务毕业生就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项推进会等,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明确工作措施。各学院常年坚持就业工作责任制,从上到下,层层包干,全力推进。

  为了使就业工作机制发挥作用,学校还建立了就业考评机制、人力保障机制、财力物力保障机制等。实行就业工作与处级单位班子考评、干部使用、资金项目安排、招生计划分配挂钩,用大学生能否充分高质量就业作为风向标来评价各项工作。

  记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之外,学校还有什么经验与办法?

  周宏力:在我看来,就业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业务,更是一门学问。只有坚持不断推进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常态化组织开展就业研究、专项培训,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因此,要用系统思维分析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发展规律,从招生入口瞄准就业出口,将入口与出口同人才培养连成一条线,实现机制互联互通。从就业出口反观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成为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前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调整,后端常态化进行企业调查反馈,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

  

  就业服务贵在精准

  记者:就业涉及不同学生主体,如何体现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周宏力:精准施策,“精准”,体现在教育过程、就业指导与岗位对接等全过程服务。学校坚持从大一年级起,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成才观引导,大二年级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侧重就业定向指导,大四年级注重就业技巧强化。同时,还要为毕业生们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常年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一对一简历修改”等服务。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实行“一人一策”,优先推荐。

  针对岗位对接,学校建设了线上智能化就业“云平台”,开启了“五位一体”的“互联网+就业”智能模式,即企业入校网上申请+毕业生网上签约、线上招聘会+线下招聘会、专场宣讲会+行业区域招聘会、现场参会+就业宣讲抖音直播、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这些立体化的举措,为学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1500余家。争取合作单位及校友开办的企业增加招聘计划,也是各校可以借鉴的有益举措,通过“一对一”动员学生应聘,帮助661名学生到著名企业就业。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

  记者:大学生就业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学校的办学实力,衡量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抓好人才培养这个源头。对此,学校有什么做法?

  周宏力:办学要有特色,学校坚持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避免了人才的同质化,毕业生自然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学校可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推广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引企入校,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发力,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例如计算机学院与东软集团等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矿业学院组织学生把实习实践做在矿山井下、毕业设计做在企业现场,“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使毕业生实习即就业。多年实践经验看来,效果很好,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15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首页 > 就业频道 > 高校资讯
“把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评价各项工作风向标”
光明日报
高校资讯
2021-06-01
+关注就业频道
扫描二维码

  编者按: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让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高校头疼和焦心的恰是这两点,追求就业率可能会损失就业质量,注重就业质量,那就业率怎么办?他们是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最不能忽视的部分,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一个“落点”,考验着这类高校办学及就业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事无巨细的实践中,有哪些好想法可供大家参考?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周宏力和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栋梁,从特色和细部切入,共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之道。

  

  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

  记者:做好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就业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宏力(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一所学校能不能真正做好就业工作,重视与否很关键。学校党委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揪住“一把手工程”这个推动毕业生就业的“牛鼻子”,从办学理念到教育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服务毕业生就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项推进会等,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明确工作措施。各学院常年坚持就业工作责任制,从上到下,层层包干,全力推进。

  为了使就业工作机制发挥作用,学校还建立了就业考评机制、人力保障机制、财力物力保障机制等。实行就业工作与处级单位班子考评、干部使用、资金项目安排、招生计划分配挂钩,用大学生能否充分高质量就业作为风向标来评价各项工作。

  记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之外,学校还有什么经验与办法?

  周宏力:在我看来,就业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业务,更是一门学问。只有坚持不断推进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常态化组织开展就业研究、专项培训,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因此,要用系统思维分析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毕业生就业发展规律,从招生入口瞄准就业出口,将入口与出口同人才培养连成一条线,实现机制互联互通。从就业出口反观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成为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延伸,前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专业调整,后端常态化进行企业调查反馈,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

  

  就业服务贵在精准

  记者:就业涉及不同学生主体,如何体现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周宏力:精准施策,“精准”,体现在教育过程、就业指导与岗位对接等全过程服务。学校坚持从大一年级起,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成才观引导,大二年级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侧重就业定向指导,大四年级注重就业技巧强化。同时,还要为毕业生们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常年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一对一简历修改”等服务。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实行“一人一策”,优先推荐。

  针对岗位对接,学校建设了线上智能化就业“云平台”,开启了“五位一体”的“互联网+就业”智能模式,即企业入校网上申请+毕业生网上签约、线上招聘会+线下招聘会、专场宣讲会+行业区域招聘会、现场参会+就业宣讲抖音直播、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这些立体化的举措,为学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1500余家。争取合作单位及校友开办的企业增加招聘计划,也是各校可以借鉴的有益举措,通过“一对一”动员学生应聘,帮助661名学生到著名企业就业。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

  记者:大学生就业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学校的办学实力,衡量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抓好人才培养这个源头。对此,学校有什么做法?

  周宏力:办学要有特色,学校坚持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避免了人才的同质化,毕业生自然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就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学校可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推广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引企入校,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发力,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例如计算机学院与东软集团等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矿业学院组织学生把实习实践做在矿山井下、毕业设计做在企业现场,“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使毕业生实习即就业。多年实践经验看来,效果很好,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15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